“天开杯”创聚津门全国大学生智能科技创新创业挑战赛创新挑战赛道总决赛5月14日圆满落下帷幕!创新挑战赛道,为破解各产业实际发展中的痛点和卡点问题而设,引育创新成果、引聚创新人才和创投资本,共吸引本来自全国64所高校的269个项目参赛。
天晶之眼-国内领先的溴化镧晶体生长技术项目
天津理工大学的李大鹏团队以《天晶之眼-国内领先的溴化镧晶体生长技术》项目征服现场专家评委,斩获大赛一等奖。“天晶之眼”项目团队专注于实现大尺寸高性能溴化镧晶体生长和器件制备,产品可应用于医疗影像、安检安防、工业无损检测、空间物理及核探矿等多个领域。
项目负责人李大鹏跟着叶宁教授团队,为了这项科技攻关在实验室泡了六年,一次次实验的失败,一次次推倒重来,他们知道一定能成,但什么时候能成考验着他们的耐力和实力!
他们先对晶体生长炉进行改造。目前行业内使用的传统炉体有两种,一种是一体炉结构,一种是两段式,在晶体生长过程中,会限制温场优化的灵活性。而他们创新性地提出三段炉,将温场的核心区域独立加工成可拆卸式的模块,最终实现均匀的径向温场,改善纵向的梯度温场,为成功生长出大尺寸晶体创造必要充分条件。
同时,他们优化籽晶引晶工艺、全周期可控降温技术和坩埚特殊设计等一系列生长技术细节,集成式突破单晶生长技术瓶颈,实现重复可控的大尺寸溴化镧单晶生长,助力我国高端辐射探测器整体水平的提升。获得了相关成果累计申请专利20余项,发表SCI一区、TOP期刊40余篇。
天津理工大学李大鹏团队在大赛现场获得一等奖
超级微藻肥料项目
来自天津大学的农益复兴团队由环境、生物等学科的本科生、硕士、博士构成,他们牢记总书记要青年学子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殷殷嘱托,读书期间,远赴内蒙古、江苏、甘肃、黑龙江、云南等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农耕土壤存在重金属污染、有机-无机复合污染以及土壤碳储量下降等问题导致粮食安全生产的巨大隐患。
“我们急需要一种既能阻控重金属迁移、降解农残还能让作物提质增产的 ‘边修复、边增产’保护耕地技术”,团队负责人在路演现场说。十年磨一剑,他们终于开发出一款“超级微藻肥料”!这款肥料有多超级?首先他们优化了藻--菌共生体,能在肥料中保持高活性,进入土壤中可以促进土壤固碳并优化土壤微生物区系,同时降解土壤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针对有机肥养分低,不增产的技术难题,他们开发了功能微生物,通过间氧发酵工艺和高堆连续闷烧技术,将鸡粪中的大分子有机质充分发酵分解为低分子量有机碳,更易于被作物直接吸收,显著促进作物增产。针对重金属污染的痛点,他们通过改性坡缕石,使其表面同时具备了重金属结合位点和微生物附着位点,在降低有效态重金属含量的同时增加肥料中外源土壤益生菌活菌的数量,有效改善了土壤重金属污染难题。随后他们又对上述三种技术的兼容性进行了优化,最终实现了通过“钝、解、促、供”一揽子解决农耕土壤污染、化肥替代和农作物增产的难题。五年的土壤监测实验证明,持续使用“超级微藻肥料”产品可以降解土壤中大多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环境学院丁辉团队制定了“微藻有机肥”团体标准,填补了有机肥行业空白,创新技术将逐渐成为土壤改良、高值化有机肥领域发展的新质生产力。这项技术为行业首家,目前他们的技术获得两项省部级科技奖、申请获批共计22项国内和国际专利,相关科技成果发表了32篇高水平SCI文章。这项硬核科技没有被封藏在实验室中,而是已经成功实现产业化,在乡村振兴中践行了他们提出的资源利用-土壤修复-减污固碳-增产提质-农民增收“五同时”理念:将农业有机废弃物变废为肥减污利用资源化,功能有机肥修复受损农耕土壤,微藻有机肥减排固碳提高作物生物量和农作物品质,农作物增产提质让农民增加收入。甘肃省宕昌县是天津大学的定点帮扶对象,2021年以来,他们将技术应用于超过300亩农田,还帮助当地建立有机肥厂,当年促进农户增收85万元。目前已经在天开园注册公司,以期实现全面市场化。
从左至右,天津大学“超级微藻肥料引领者”项目组成员张理胜、白雨辰,天津理工大学“天晶之眼”项目负责人李大鹏、成员李思佳走进天津经济广播讲述科技创新探索经历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王成山教授点评:
全体参赛团队结合已取得的技术创新成果,针对天津乃至全国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给出了科技创新解决方案,彰显了青年人的创新活力。希望参赛团队以“天开杯”挑战赛为契机,努力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丰富“从1到N”的产业化应用,借助优势政策资源实现自身发展,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王成山院士做大赛总点评
天津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刘策老师:
创新挑战赛道由天津理工大学承办。天津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刘策老师在天津经济广播分享说,学校借助本次“天开杯”挑战赛搭建双创赛事竞技场,持续聚集优质项目、制定激励奖励措施,进一步激发师生创新创业热情;同时锻造双创育人成长链,落实《本科生“求实创新班”实施办法》,通过“项目+导师+拓展”的培养方式和“项目贯穿、学生主动、教师引导”教学方式,全方位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
为了让创新创业发挥“催化剂”的强大作用,天津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制定“12345”发展思路:围绕一个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坚持两个面向(面向所有专业、面向全体学生),构建三大平台(课程平台、实践平台、竞赛平台),深化四项改革(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考核方式、学分认定),推进五项建设(师资队伍、双创基地、文化氛围、特色赛事、支持保障)。通过强化双创教育,塑造人才自主培养的新动能、新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人才强市建设不断输送新鲜血液。
天津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刘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