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工作 -> 正文
暑期社会实践|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材创未来 新质赋能”暑期社会实践——探新质生产力,材料学子赴武清见证新质生产力激活文化基因
2025-07-27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在科教兴国战略实施30周年之际,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创未来,新质赋能”实践团走进天津市武清区,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非遗技艺”“探索振兴密码”三个维度展开实践活动。通过探访高新企业,解码创新密码;体验非遗技艺,助力现代化传承;体悟运河文化,感悟乡村振兴,多方位感悟京津明珠的魅力。让青春之力在实践中锚定方向、蓄力生长。

一、百年地毯织出“数字丝路”——织采宫

实践团走进织采宫-崔黄口地毯文化展览馆,讲解老师介绍说在100多年的历史积淀下,地毯产业的脊梁和肢体不断延伸,在今天呈现出更丰富的形式,给小镇带来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崔黄口地毯加工业经历了手工、半机械化、机械化阶段,形成了手工栽绒、手工编织、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并举的系列化生产格局,到现在已包括栽绒、平针、羊毛、胶背、腈纶、机织地毯等多个系列、多个品种。作为世界地毯三大产业聚焦区之一,崔黄口构建了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

在织采宫内,工作人员为实践团成员展示了依托废弃塑料瓶回收利用制作的地毯样品,加深了实践团成员对材料加工的新认知。同时,实践团成员在场馆内学到了地毯的历史变革,看到了科技赋能非遗新的展现形式,了解到地毯文化传播的新模式,感受到了新质生产力助推地毯生产的新工业体系。



以上图片为讲解老师为实践团的老师同学们介绍崔黄口地毯的发展历程



以上图片为讲解老师为实践团的老师同学们介绍崔黄口地毯种类和工艺


图为实践团的老师同学们在观看纯手工地毯的制作过程



以上图片为老师同学们在触摸感受地毯的材质



图为实践团的老师同学们在全景展示厅里观看织采宫宣传片



图为由废弃塑料瓶回收利用制作的地毯样品



二、科技赋能非遗的“花”样蝶变——曹子里绢花产业文化园

作为享誉全国的“绢花之乡”,曹子里镇拥有300多年绢花制作历史,其技艺被列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2年,当地政府盘活废弃厂房,建成1600平方米的绢花产业文化园,整合党建展示、历史沿革、主题展馆、精品展示、电商直播和非遗体验六大功能区,形成“六位一体”产业服务平台。 园区创新采用“跨境电商+直播电商”双引擎模式,已培育7家电商企业,并带动150余家本地企业参与数字化培训。

在讲解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慢慢解开了科技赋能非遗这一实践密码。同时,实践团成员有幸邀请到了绢花技艺非遗传承人李秀亭老师与苑泽春老师为实践团成员详细讲解绢花的制作流程。在对两位老师进行专访的过程中,老师们介绍了科技助推绢花工艺走向世界的过程,强调了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为非遗技艺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质的改变。他们鼓励广大青年要学好专业知识,勇于创新,用新材料赋能非遗产业,积极投身国家非遗文化传承的伟大事业中。通过此次专访,实践团成员感受到了非遗传承人对自身事业的坚守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激励同学们在今后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勇往直前,刻苦钻研,为非遗传承与科技创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上图片为讲解人员向实践团的老师同学们介绍各个展厅



以上图片为曹子里绢花非遗传承人为实践团的老师同学们讲述绢花制作过程



此次实践活动让同学们了解了新时代新质生产力与传统文化碰撞出的创新火花,引导并激励材料学子以文化基因解码为核,智技为载,青春为擎,驱动非遗突破时空阈限,于文化振兴中焕发永续光辉

初审:赵春喆

审核:付玉丽

审核发布:刘德宝 尚以迪